在美国提出霸道无理的高额税后,对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的进口,特别是从美国的进口,还有哪些机具呢?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农机产品还必须依赖进口呢?"深度探索"给出的答案如下,是否正确呢?
其实农业机械装备不同于其它"卡脖子"技术及产品、部件,进口是锦上添花,只是个别环节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影响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总产量和总产值。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行业发展迅速,但在部分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与国外领先水平存在差距。以下是主要依赖进口的领域及差距环节的详细分析是:
一、主要依赖进口的领域
1. 高端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设
进口来源:美国约翰迪尔(John Deere)、凯斯纽荷兰(CNH)、德国克拉斯(CLAAS)等。
差距环节:动力传动系统,大功率(200马力以上)柴油机的可靠性和燃油效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驾驶、变量作业等精准农业技术的集成;材料工艺:关键部件(如变速箱)的耐磨性和寿命。
2. 大型联合收割机(尤其是水稻、青贮饲料收获机)
进口来源:日本久保田、德国克拉斯、美国约翰迪尔。
差距环节:脱粒和清选技术;损失率和含杂率控制。
适应性设计:针对复杂地形(如湿地)的作业稳定性。
智能化监测:实时产量测绘和故障诊断系统。
3. 高端农机核心零部件
高压共轨系统:博世(Bosch)、电装(Denso)等垄断;液压元件:力士乐(Rexroth)、伊顿(Eaton)的高精度液压泵/阀;传感器与控制器:用于精准农业的GNSS导航、土壤传感技术。
4. 经济作物专用机械
采棉机:美国迪尔和凯斯的摘锭式采棉机占主导;
甘蔗收获机:巴西、澳大利亚技术领先;差距:复杂作物(如番茄、葡萄)的自动化收获技术。
5. 智能农业装备
无人驾驶农机:美国迪尔、凯斯的全自主系统;农业机器人:以色列(如Taranis)的果蔬分拣机器人;差距:AI算法、多机协同作业的成熟度。
二、技术差距的核心环节
1. 基础材料与制造工艺。高端钢材、复合材料(如收割机刀片)的耐疲劳性不足;精密加工(如液压阀体)的精度和一致性差距。
2. 关键零部件依赖。国产柴油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仅为进口产品的1/3;国产液压系统泄漏率、效率指标落后。
3. 智能化与信息化。国外农机已普遍集成物联网(如John Deere的Operations Center);国内在传感器融合、边缘计算等软件层面存在代差。
4. 可靠性验证体系。国外企业拥有百年田间数据积累(如CLAAS的收割机数据库); 国内缺乏长期可靠性测试和迭代优化。
5. 售后服务与全球化支持。迪尔、凯斯等在全球部署快速响应网络;国内企业海外服务能力较弱,影响高端市场拓展。
三、国内企业的突破方向
1. 政策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智能农机装备”专项)聚焦无人农场、新能源农机;黑龙江农垦等大型农场优先采购国产高端机型。
2. 技术合作案例:一拖集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发无人拖拉机;雷沃重工收购法国马库斯(MaterMacc)弥补青贮机技术短板。
3. 新兴领域机会:电动农机(如极飞科技的电动播种机);农业无人机(大疆已占全球70%市场)。
结束语:中国农机装备的进口替代需长期投入,尤其在材料科学、核心零部件、智能化系统三大瓶颈领域。未来5-10年,随着国内产业链升级(如半导体助力农机芯片自主化)和政策扶持,部分高端市场有望逐步实现国产化,但全面赶超仍需时间。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