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农机化破解“谁来种地”安徽时代答卷的关键钥匙

分享至

在中国农业的广袤田野上,一场深刻而静默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断代危机愈发凸显,“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会种地,00后不提种地”的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调侃,而是折射出中国农业面临的严峻现实。种粮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攀升,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传统农业的“人海战术”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土地零散化、碎片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种粮效益的持续低迷更是让农民对农业望而却步。然而,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中,科技的曙光正穿透阴霾,农机化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引擎,正以“机器换人”“智能替人”的磅礴力量,为破解“谁来种地”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全新答案。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到“无人种田”的智能化生产,农机化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更重塑了农业发展的逻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强大动力。

一、农业“人荒”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困局

(一)劳动力断代出现从“386199部队”到“空心化”危机

在中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权威数据,我国种粮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55.1岁,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深刻社会变迁。农村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繁重的农活,却面临着体力、知识和技能的多重局限。传统农业依赖大量人力投入的“人海战术”模式,在劳动力断代的冲击下,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农业GDP占比与就业人口占比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困境。农业GDP占比仅7%,却承载着31%的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产业。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也使得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持续减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空心化”危机愈发严重,大量村庄人去楼空,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的现实,农业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而技术创新无疑是破局的关键。

(二)土地零散化制约小农经济的效率瓶颈

土地零散化问题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承包制下,户均6.68亩的耕地面积本就有限,而地块平均4.71块的碎片化分布更是让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举步维艰。在皖北地区,农田碎片化现象严重,大型农机难以进入田间作业,即使能够进入,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效率,导致农机“进不去、展不开”。而在皖南山区,坡地梯田的地形地貌更是让传统农机“望地兴叹”,许多先进的农机装备在这些地区难以施展拳脚。土地细碎化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农机化推广的“拦路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解决土地零散化问题,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效益洼地形成种粮不如打工的现实困境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是导致劳动力外流的重要原因。每亩粮食利润微薄,仅相当于务工2 - 3天的收入,这种低效益的现状让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相比之下,城市中的务工收入更具吸引力,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民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农业在经济效益上的劣势。种粮效益的持续低迷,使得农业难以与工业和服务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若不能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人荒”问题只会愈演愈烈,农村的衰落也将不可避免。

二、农机化重塑农业生产逻辑实现破局

(一)从“锄头镰刀”到“钢铁洪流”实现农机化的历史跨越

农机化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在安徽太和县,34%的流转土地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大型农机耕种,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凭借先进的农机装备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蒙城县的“六位一体”托管服务模式更是让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覆盖百万亩农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农机化不仅弥补了人力短缺的缺口,更以“一机抵百人”的惊人效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让“无人种地”逐渐走向“无人种田”,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智能农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农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收割机、农业机器人等新一代农机装备。在芜湖现代农机产业集群,研发的智能插秧机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极大地提高了插秧的质量和效率。合肥的色选机凭借其“火眼金睛”,能够精准分选粮食,效率提升20倍,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黑科技”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让“指尖种田”“云上管理”成为现实,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智能。智能农机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社会化服务搭建小农户衔接大市场的桥梁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兴起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供了桥梁。面对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痛点,全国5.6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全程托管+菜单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农户需求转化为规模化作业。2023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托管节本增收超过200元/亩,服务面积达到2.5亿亩次。这种服务模式既保留了小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又让他们能够共享机械化带来的红利,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农机化进阶的“最后一公里”面临挑战

(一)技术短板是关键装备“卡脖子”之痛

尽管我国农机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高端智能农机领域仍存在明显的短板。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关键核心技术如传感器、芯片等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在安徽省2700余家农业服务企业中,能够提供全程服务的企业不足5%,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耕、种、收等单环节作业,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全程机械化的需求。农机化“大而不强”的现状,使得我国在国际农机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影响了农机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我国农机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应用梗阻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死亡谷”

农机化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梗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虽然丰硕,但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存在不足,推广体系的滞后也使得许多创新成果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专利被束之高阁,无法真正惠及农民。例如,皖南地区的茶农至今仍沿用手工采茶的方式,尽管适用于坡地的智能采茶机已经研发成功,但由于推广不力、成本高昂等原因,尚未实现量产。这种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死亡谷”现象,不仅浪费了科研资源,也延缓了农机化技术的普及进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推广体系,促进农机化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三)政策缝隙是支持体系的“碎片化”的元凶

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当前的政策体系仍存在一些缝隙和不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重主流机型的问题,对丘陵山区专用机械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机化发展受到限制。金融保险政策对智能农机的覆盖范围有限,农民在购买和使用智能农机时面临“不敢试、用不起”的困境。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宜机化改造不同步,部分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制约了农机效能的充分发挥。政策的碎片化和不协调,使得农机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以“农机革命”锻造农业强国筋骨探寻出路

(一)创新技术,瞄准“高精尖特”攻坚

技术创新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突破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卡脖子”难题,必须设立农机装备攻关专项,聚焦智能控制系统、轻量化发动机、农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打造芜湖、合肥等农机创新高地。针对丘陵山区等特殊地形,应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适配的小型农机和林果茶专用机械,实现“一地形一方案”,解决“无机可用”的困境。同时,积极构建数字生态,推广“北斗+农机”“5G+无人农场”等先进技术,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天 - 空 - 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二)重构体系,打通“研产用”全链条

要实现农机化技术的高效转化和应用,必须重构“研产用”全链条。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4+1”农业高校联盟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导向 — 联合攻关 — 市场验证”的闭环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培育农机服务新业态,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组建农机服务联合体,发展“共享农机”“滴滴打药”等创新服务模式,让农机服务像外卖一样便捷高效。建设示范基地,打造合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皖北智慧农场集群等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广成熟模式,引领农机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三)政策护航,构建“四位一体”支持网络

政策的支持是农机化发展的坚强后盾。财政政策应精准发力,提高丘陵山区农机补贴比例,设立智能农机专项推广基金,对“首台套”装备给予风险补偿,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成本。金融政策要创新赋能,开发“农机贷”“智慧农业险”等金融产品,探索农机租赁、融资租赁等模式,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土地政策需整治攻坚,推进“小田并大田”“坡改梯”等工程,将宜机化改造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硬性指标,为农机化作业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人才政策要实施“农机工匠”培养计划,培育既懂操作维修、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新农人”,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60多年前,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在智能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无人驾驶农机在广袤田野上驰骋,大数据为每一粒稻谷赋予智慧,“面朝黄土”的传统农民转变为“面朝屏幕”的现代新农人。这场以农机化为引领的农业革命,不仅是生产力的跃迁,更是乡土中国的重生。它让“谁来种地”的焦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种得更好”的自信与探索。未来,种地的主角可以是铁牛银鹰,也可以是数字云脑,但归根结底,是永不落幕的科技创新之光在照亮农业前行的道路。农机化将继续书写新的农事篇章,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中国农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闪星晨
2025-04-16 12:28:52

务实的小改进,还是落在农机企业身上更合适

发帖
地-球-哥
2025-04-16 11:57:35

一场真有水平的农机推广和操作培训,设备加师资要几万块

发帖
90后小许
2025-04-16 10:47:12

乡镇农技站人新人不来,知识咋更新?

发帖
拖拉机不知名号
2025-04-16 10:41:39

可能适老化设计比智能化升级更紧迫

发帖
我是老刘
2025-04-16 09:55:21

产学研“三张皮”

发帖
金桔
2025-04-16 09:10:55

象牙塔里的研发都往高大上攀

发帖
阅读下一篇

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无人机领航 春耕踏上“智慧高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江淮行者
151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