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
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是指在农业机械跨地区作业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和措施,对农机跨区作业进行统筹安排、协调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效益和整体协调性,实现规模化、有序化和专业化的作业模式。
1、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目标
提高农机利用率。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以提高农机利用率为核心目标,通过扩大农机应用范围,将农机调配到不同地区开展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机投资回报率,调动农民投资农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例如十几个粮食主产省每年组织六十万台联合收割机转战大江南北,使联合收割机年作业时间由10 - 15天增加到2个月以上。
保障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农业生产春争日、夏争时的要求,改变过去因天气变化造成的丰产而不丰收的难题,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与人工相比,联合收割机作业可降低粮食收获损失3% - 5%。
促进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能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带动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以及农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以跨区作业为支柱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链。同时,它支持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增加农业外部收入,一部分农民专门从事农机经营服务活动依靠农机致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23年,全国有4750万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已达4530亿元。
2、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的推动主体
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在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中起到关键的支持和配合作用。政府农机部门组织人员外出考察落实跨区作业市场,搜集、整理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并建立跨区作业信息库。此外,整合跨区作业资源,周密制订作业路线,为跨区作业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在作业期间,农机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跨区作业经验的业务骨干人员全程跟踪,为农机手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农机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和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牵头组建跨区作业队,并对所有跨区作业队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收割机有序流动,维护跨区作业秩序。
3、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方式
信息整合与共享。市场信息搜集。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外出考察,调查核实不同地区农作物收割的具体时间段、基本收割价格、地理环境、收割田地面积等信息,建立跨区作业信息库,为作业安排提供依据。
信息共享与发布。将整合的信息以打印成册免费发放给农机手,或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等方式,让农机手了解作业市场情况。同时,在作业期间及时为农机手发布跨区作业服务信息、农机安全知识、天气预报等。
作业队伍组建与管理。由农机协会和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牵头,将分散的农机手组织起来,形成有规模的作业队伍,便于统一调度和管理。
统一管理与调度。对跨区作业队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作业情况,合理安排作业路线和作业时间,确保收割机有序流动,提高作业效率。
4、证件办理与政策支持
证件办理。组织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经营者办理相关证件,如《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确保其合法合规作业。该证件是跨区作业机车免交车辆通行费的凭证和依据,且上加印了唯一对应的二维码,建立了相应数据库,可帮助合作社、农户找农机,农机手找农活。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免费通行政策等,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机手的积极性。例如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凭《作业证》且通过出口收费站查验合格后,免交通行费。
技术服务与保障。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和维修能力,确保农机的正常运行和高效作业。全程跟踪服务。作业期间,农机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跨区作业经验的业务骨干人员全程跟踪,为农机手提供技术支持和维修服务,及时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联系保险公司为农机手办理联合收割机保险和驾驶人员人身保险等,降低作业风险。
二、政府部门对农机跨区作业的支持与服务
1、信息整合与路线规划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外出考察落实跨区作业市场,及时和各级相关农机部门联系,切实调查和核实别的地区农作物收割的具体时间段、基本的收割价格、地理环境、收割田地的面积等,搜集、整理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建立跨区作业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跨区作业资源,周密制订作业路线,并将这些信息打印成册,免费发放给每一个跨区作业的农机手,为跨区作业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
2、全程跟踪与多元服务
作业期间,农机行政管理部门要组织有跨区作业经验的业务骨干人员全程跟踪,为农机手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及时为农机手发布跨区作业服务信息、农机安全知识、天气预报等信息,联系保险公司为农机手办理联合收割机保险和驾驶人员人身保险等,降低农机手作业风险。
3、规范作业证发放
规范跨区作业证的发放工作,由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科与县(区)农机发展中心农业农村窗口协同开展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的发放工作,落实上级文件,做好全程工作指导,设立“窗口热线电话”和“窗口指导岗”,为农机用户提供指导服务,积极解答农户疑问,详细解读跨区作业政策及注意事项,确保农机用户全面了解跨区作业证使用、操作流程和免费通行政策等。
4、行业组织发挥牵头与管理作用
组建并管理作业队。农机协会和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牵头组建跨区作业队,并对所有跨区作业队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收割机有序流动,维护跨区作业秩序,避免无序竞争和混乱局面。
提升农机手素质与服务质量。面对跨区作业市场的变化,农机手需提升操作技能,靠优质的服务占领和巩固作业市场,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带动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以及农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跨区作业为支柱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链,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协同高效运作。
三、实现农机跨区作业组织高效化目标的政策建议
1、强化政府组织引导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应强化对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前做好工作安排部署。如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在三夏期间,对全省小麦跨区机收暨机械化生产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各区县要落实主体责任,保障作业顺利进行。
畅通绿色通道。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对承运跨区作业机械车辆给予免费通行优惠。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加油站以及主干道等开设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提供加油、维修等便利条件和接待咨询等服务,确保农机跨区作业畅通无阻。
做好物资保供。将农业机械及零部件、油料等纳入重点保供和储备物资,及时协调填补需求缺口,保障农机跨区作业的物资供应。
2、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员外出考察落实跨区作业市场,调查和核实别的地区农作物收割的具体时间段、基本的收割价格、地理环境、收割田地的面积等信息,搜集、整理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建立跨区作业信息库,并免费发放给农机手。
搭建信息平台。主要依靠跨区作业的地区要建立覆盖各行政村的机收工作联系机制,创新信息发布和作业引导工作机制,提高跨区作业机手和农户需求之间信息获取的便利性,降低等待成本和信息搜索成本。本地机具能够充足保障作业需求的县区要充分挖掘作业潜力,组建农机跨区应急抢收队,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在其他县区发生较大机具缺口时调动应急抢收队跨区有偿支援。
3、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鼓励、引导、补贴农机合作社或有外出经验的农机大户以县区为单位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建立跨区作业服务队,提高本地区跨区作业农机的组织化程度。
出台便利政策刺激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作用,为联合收割机和机手提供政策变动提示、餐饮、住宿、健康以及通行、加油、维修等多元化服务,提升本地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机跨区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降低跨区作业服务成本。
4、提升机手素质
开展机收减损大培训活动,对所有持证机手进行全覆盖培训。通过田间实训和专家巡回指导,让机手熟练掌握联合收割机正确检修保养技术,提高根据作业条件准确调整机具参数的能力,保持最大限度减少收获损失的良好状态。
举办比武活动。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覆盖粮食生产大县,通过以赛促训、以赛提技,引领带动广大机手在机收作业中比学赶超,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和减损意识。
5、规范作业市场
制定明确的农机作业标准,让农户了解国家对机收损失率等方面的要求,掌握简易的机收损失测定方法,在购买服务时能够有效提出作业质量要求,购买服务后能够确认作业质量和作业损失。同时,也为农机管理部门衡量作业质量提供依据。
加强质量监管。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机跨区作业质量的监管,建立健全作业质量监管制度,受理作业质量投诉,及时处理作业纠纷,保障农户和机手的合法权益。
6、推动技术升级与装备更新
各地要认真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加快推动当前主流机播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新,推动勺轮式播种机向指夹式、气吸式高性能机型升级换代,鼓励对高质量机播作业实行补贴,引导农户机手选用好机、把机用好。
推广先进技术。示范传播粮食生产先进技术,提高大中型农机具生产效益,鼓励农机手采用先进的作业技术和方法,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