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陆培洪!扎根吴兴乡村“绿耕者” 智慧种田“新农人”

分享至

春分时节,大地渐醒,农事正忙。太湖之滨的浙江湖州吴兴区妙西镇后沈埠村,绿浪翻滚的麦田里,总能看到一个年轻身影,她就是陆培洪,一位00后女大学生“新农人”。几年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陆培洪,在都市某科技公司的入职体检单和家乡的土地承包合同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当时的这个决定让村民们无法理解,议论纷纷。面对质疑,她只是默默翻开手机相册——泛黄的照片里,爷爷在烈日下辛苦插秧,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让她心疼不已,却坚定了她回乡“智慧种田”的信念。

大学期间就读经济学专业的她,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科技和创新理念,让她越发坚信“智慧农业”是改变家乡农业生产现状的钥匙。回到家乡后,陆培洪以家里的承包田做试验,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她明白,要实现“智慧农业”,首先要解放人力,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农业机械化和智慧化。

为实现“智慧种田”,陆培洪陆续购买了无人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然而,操作这些机械并非易事,每一项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就拿无人机来说,初次操作时,她连起飞都困难重重,更别说按要求完成播种、施肥和打药的任务了,但陆培洪骨子里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白天,她跟着技术人员在田间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仔细观察每一个操作步骤。晚上,她回想白天的操作失误,努力钻研,总结经验教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她终于熟练掌握了无人机的操作技巧,还考取了相关的技能证书。

学会操作技能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农业机械发挥最大的效能,实现从耕作播种管理到收割烘干的全程智能化,才是陆培洪真正的目标。她通过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记录,依托“云端”管理田间,与农业专家云端交流,实时掌握农田的生长情况。如今,她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一千多亩粮田,效率比传统人工提高了数倍。“以前,一家三口管五六亩农田都累得不行,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管千亩。”陆培洪如是说。她的努力和坚持不仅改变了家乡农业生产的面貌,也让村里的人看到了现代农业“智慧种田”的魅力。

随着智慧种田的逐步实现,陆培洪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她决定创建农事服务中心。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资金、场地、设备,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一样横在她眼前。为了筹措资金,她四处奔波,向银行申请贷款,寻找合作伙伴。在场地选址上,她反复思量,既要考虑交通便利,又要兼顾托管农田的分布。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问题也接踵而至,有一次,一台大米加工设备出现故障,厂家一时无法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陆培洪没有退缩,她和技术人员一起,仔细研究设备图纸,尝试自行解决问题,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并成功修复。

经过不懈努力,农事服务中心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除了提供耕种收等社会化服务外,每天能烘干120吨左右的稻谷,机声隆隆的加工流水线上,一批批白白胖胖的大米走下生产线,基本满足了周边农户的加工需求。但陆培洪并没有满足于此,她的未来计划里,要实现育秧、机插、田间管理等全程机械化,粮油作物烘干、碾米、包装、存储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她还打算将服务中心打造成集研学、农事体验、展销、农文旅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爱上农业。”陆培洪眼中闪烁着光芒。如今,陆培洪的农事服务中心不仅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还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风景线。她的创业故事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陆培洪在返乡种粮创业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勇往直前。从“智慧种田”到打造农事服务中心,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女大学生的担当和作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的梦想正在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工棚西瓜开启希望之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化信息网
8268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