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三本账”里探春耕

分享至

4月21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三四团八连一块农田里,安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沿既定路线前行,进行玉米精量播种作业。近年来,一三四团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引进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植保无人机、智能施肥系统等新技术新机具,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春回日暖,田耕正忙。春耕是一场关乎全年收成的“大考”,也是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奔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预期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如何探索更多适宜的种植模式,推动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  

融融春光里,记者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跟随种植户的脚步走进田间地头,聆听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春耕故事,从一本本田间账本中感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变化。

增产账——精细管理,冬小麦单产提升15%

4月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市冬小麦步入春管关键期。4月12日,第六师奇台农场二十二连职工闫军忙着给冬小麦施肥。麦田里,随着“嗡嗡”的轰鸣声,植保无人机轻盈升起,平稳地飞向麦田上空。机身下方,细密的肥料如银白的细雨均匀洒落,精准覆盖每一株麦苗。

“植保无人机施肥效率高。我家的这片地,植保无人机只要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今年,我们还通过测土施肥,实现科学管理,苗情相当出色。瞧,现在麦苗已分出3到4个蘖。看这长势,今年丰收稳了!”闫军俯身轻轻摩挲着嫩绿的麦苗,满怀信心地说道。

奇台农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超16万亩,作为国家级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有“兵团粮仓”之美誉。身为当地种粮能手,2024年,闫军种植冬小麦平均亩产达 873.22公斤,创造了当年新疆冬小麦高产纪录。

“三分种,七分管。”在闫军眼中,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方法至关重要。“以播种环节来讲,小麦播种量精确到克,并非播种越多越好,同时要保证播深一致、下籽均匀。如此一来,种子在出苗前会更有力地扎根,根系发达了,麦苗分蘖更优,麦穗增多,抗倒伏、抗逆性也就更强。”闫军说。

过去,奇台农场种植户给小麦施肥都是“一炮轰”,播种时把肥料一股脑撒到田里,后期普遍不施肥。这导致前期营养过剩、麦苗疯长,后期营养却供应不足,产量自然难以提升。“近年来,在新疆农垦科学院小麦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按照播种、小麦返青、开花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施用不同种类肥料。相较传统作业方式,这种方法省水省肥15%至20%,冬小麦单产提升15%。”闫军介绍道。

良种和良法相配套,小麦高产才有底气。当下,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闫军等种植户积极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比如,采用干播湿出技术,简化播种流程,确保出苗质量;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调控水肥供给,提升水资源与肥料利用效率;采用“一喷三防”技术,一次性完成防虫、防病、防干热等作业,为小麦丰收保驾护航。

“农业专家常来咱地里进行指导,在耕、种、管、收全过程,只要遇到难题,总是随叫随到帮助解决。我有信心再次刷新高产纪录。”站在绿油油的麦田里,闫军言语间满是自豪。

增效账——农机上阵,综合成本减三成

4月11日,在第二师二十一团,10台全自动高效辣椒移栽机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倒箱、卸苗、转盘、移栽,一株株辣椒苗被精准移栽到地里,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新绿。

种植户邢新华看着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辣椒移栽机在田间穿梭,感叹道:“以前人工移栽辣椒苗,每天一个人最多能栽两亩地,现在机械移栽,一天轻轻松松就能移栽20亩,效率太高了。”

邢新华今年种植辣椒47亩,全部采用机械化移栽,通过精准控制行距、株距,可以大幅提升辣椒苗成活率和田间管理效率。

“铺膜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直线定位,栽苗用的是智能化移栽机,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相比人工栽苗,综合成本减了三成。”邢新华说。

精量播种机、智能化移栽机、无人机新技术推广……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科技+农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市春耕的关键词。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在农业领域,科技正助力兵团农业生产破解“新密码”,不断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第二师三○团丰诚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增添了“新成员”。

——在一块棉田里,播种机、拖拉机隆隆作响,仅用一天的工夫,1000多亩棉花地就完成了播种作业。“种地还得靠这些‘家伙’,省力、省事、干活快。今年,赶上农机‘以旧换新’,我们又更新了一批新设备。”看着几十台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地里不停地忙活,丰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昆高兴地说。

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机补贴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丰诚农机专业合作社几乎每年都会更新农机,目前拥有棉花播种机、旋耕机、采棉机等各类农机近百台,为周边500余户种植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

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种地变得轻松,吸引了不少人返乡创业,陈昆就是其中之一。“政策补贴到户,专家现场指导。现在一台旋耕机一天能翻60亩地,顶过去12头牛……”陈昆细数着今昔之变。如今,丰诚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三〇团作业面积5万亩、二十九团作业面积2万亩,带动100余人就业,社员每年人均分红超过30万元,陈昆也成了团场里小有名气的“新农人”。

种地逐渐从“体力活”变为“技术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让春耕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成为丰收路上的有力引擎。

增收账——一田双收,每亩地多“长出”1000元

4月8日清晨,第一师一团七连职工赵威蹲在地头,轻轻拨弄着绿油油的麦苗,满眼都是喜色:“今年又是好收成!”说话间,他拧开地头的阀门,开始给麦田浇水。

“我去年种了50亩冬小麦,平均亩产770公斤,复播玉米平均亩产1100公斤。一亩地收两茬共产粮1800多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但在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加持下,竟然实现了。”赵威自信地说,“今年我要争取实现‘两吨粮田’。”

202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提出“冬小麦+复播玉米”周年“两吨粮田”目标。新疆农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多个小麦超高产示范基地,在两茬作物全周期积温有限的情况下,以优选品种为基础,集成实施矮化密植、麦后免耕、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先进技术,实现了粮食作物“一年两熟”,让有限的土地产生了更大的效益。

赵威是个种地的“老把式”,他现场给记者算账:“去年小麦加上玉米,一田双收每亩多‘长出’了1000元。今年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又调整了播种时间,估计产量还能往上提,种粮信心更足了!”

与此同时,一团积极探索“冬小麦+复播作物”多元种植结构,针对冬小麦种植地块,实施前茬作物促早栽培模式,确保冬小麦适期播种,以实现多茬作物有效衔接,确保“两吨粮田”稳产稳收。

“向科技要产量,我们加快推广高产高效关键技术,优化种植方案和品种,让种植模式更为成熟,以推进冬小麦和复播玉米持续增产,增强职工群众种粮积极性。”一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工作人员万祥说。

站在地头,记者放眼望去,只见绿油油的麦田如同锦绣一般流青溢翠;高标准农田连绵成片,大型农机穿梭其间,职工群众的脸上尽显自信从容。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玉门2025年度农机安全集中检验进展顺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化信息网
8344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