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秸秆打捆机,拉开了这项技术发展的序幕,此后经过多年探索与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田间作业的秸秆打捆机型终于应运而生。我国对秸秆打捆机的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实现量产 ,不过当时在技术和性能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进入21世纪,国内秸秆打捆机市场主要由畜牧业需求驱动,在内蒙古、新疆等畜牧养殖大省广泛应用。2016年起,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8年销量突破3.3万台。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更高的性价比,国产品牌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部分外资品牌因缺乏竞争力黯然退场。与此同时,随着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深入推进,秸秆打捆机正朝着大型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方向加速升级。
在这场逆袭中,花溪科技研发的六道绳高密度方捆打捆机堪称典范。该机型创新设计了旋转切割喂入转子、拨草齿、喂入叉和挡草齿相结合的喂入预压结构,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草捆密实度,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机型先进水平,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大型高密度方捆打捆机领域的技术空白。目前,这款打捆机已获得14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成为国产高端打捆机的标志性产品。
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以及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持续加码,国产秸秆打捆机必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为绿色农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注入更强动力。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