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农机行业处于萧条期
有人说全球农机行业处于萧条期似乎并不为过。全球农机行业好不好,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等跨国公司有较强的代表性,因为这些企业是面向全球的产业链布局和遍布全球的市场网络,跨国公司的经营情况与全球农机行业的趋势有趋同性,看看几个知名的农机上市公司的近两年的表现。
1、美国约翰迪尔公司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从一把铁犁起家,1837年成立,到今年已经有188家的历史,该公司是全球农机行业带头大哥,连续几十年销售规模全球第一,是全球唯一一家农机业务销售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农机生产企业,从约翰迪尔登顶以来,无数企业的目标是取而代之,虽一直被追赶,但从未被超越,即使排名第二的凯斯纽荷兰,与约翰迪尔的规模和体量仍然差距很大。
那么约翰迪尔近两年经营情况如何呢?
公开数据显示,2024财年(2023年10月27日~2024年10月27日),约翰迪尔公司销售收入为517亿美元,同比下降16%;净利润为71亿美元,同比下降30%。其中生产与精准农业销售收入208亿美元,同比下降22%;净利润45亿美元,同比下滑35%;小型农业和草坪机械销售收入110亿美元,同比下降22%;净利润16亿美元,同比下滑34%,即泛农机业务的销售收入整体下降了约35%。
再看看约翰迪尔2025年第一季度的经营情况。有数据显示2025财年第一季度(2024年10月27日~2025年1月26日),约翰迪尔公司销售收入为85亿美元,同比下降30%;净利润为8.69亿美元,同比下降50%。其中生产与精准农业销售收入30.67亿美元,同比下降37%;营业利润为3.3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下降至1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小型农业与草坪机械销售收入为17.48亿美元,同比下降28%,营业利润为1.24亿美元,营业利润率降至7.1%,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
显然,约翰迪尔在近两年的整体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呈现显著下滑趋势,不仅绝对值大幅下降,相对值也同样不容乐观。
迪尔官方更是预测,2025财年的净利润将仅在50亿至55亿美元之间徘徊,相较于2024财年,这一数字将下滑22%至29%。具体到业务板块,公司生产与精准农业板块的销售额预计将减少15%至20%,小型农业与草坪板块也将下降约10%,而建筑与林业板块的下滑幅度则在10%至15%之间。
2、意大利凯斯纽荷兰集团
这个国别归属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不明真相的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该公司是一家纯意大利公司,但事实上凯斯纽荷兰集团是在1999年由凯斯公司和纽荷兰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的,在2013与菲亚特工业股份公司合并,形成了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
凯斯公司和纽荷兰公司分别成立于1842年和1895年,两个公司都是血统纯正的美国公司,只是后来通过若干次的并购、重组,最终所有权归属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但本质上他们是美国公司。
有数据显示,2024财年凯斯纽荷兰公司销售收入198.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农业机械板块占比约70%,2024年该业务营收下降23%,净利润12.59亿美元,同比下降45%,自由现金流全年为-4.01亿美元。
凯斯纽荷兰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38.28亿美元,同比下降20.55%,净利润:1.32亿美元,同比下降64.23%。
3、日本久保田公司
久保田公司(Kubota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农业、建筑和环境设备制造商,总部位于日本。公司业务涵盖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发动机、水处理设备等多个领域,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南方市场,久保田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不相上下。尽管从全球销售规模来看,久保田约为约翰迪尔的一半,但其主打的水田型农机因货值较低,在销售数量上并不逊色于约翰迪尔,两者均被誉为全球农机行业的佼佼者。
2024财年久保田经营情况销售收入3.016281万亿日元,较上一财年下降0.1%;净利润2596.64亿日元,同比下降0.1%;其中农机和发动机部门:销售额为1.989268万亿日元,同比下降0.3%。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7125.56亿日元,同比下降8.1%;净利润:413.46亿日元,同比下降43.3%。
4、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拖股份是一拖集团的实体公司,一拖集团是新中国的长子,是国内农机行业的带头大哥,是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公司,在国内农机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无与伦比。
有数据显示2024财年一拖营收119.04亿元,同比增长3.21%,归母净利润9.22亿元,同比下降7.52%,综合毛利率为14.78%,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45.57亿元,同比下降2.13%,归母净利润5.29亿元,同比下降11.66%。扣非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8704.92万元,同比下降64.76%。
总体来看,全球农机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相比之下,国内几家头部企业表现尚佳。这得益于中国作为增长型市场的独特优势,多重利好因素共同支撑了市场的基本面。反观欧美市场,则深陷萧条之中,多家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作为行业标杆,它们的表现无疑反映了全球农机行业正处于萧条期。
二、全球农机行业处于萧条期,原因是什么?
基本上可断定全球农机行业处于萧条期,但还不能下大萧条的结论,那么原因是什么?笔者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表象到真相,从浅层面认知到深层次认知来分析。
1、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
“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这句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克莱门特·朱格拉(Clement Juglar)在19世纪提出的。
这句话用在当下全球农机行业十分贴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之前行业的过度繁荣,与当前的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由奢入俭难”,因此大家才会感到如此不适。
那么繁荣期在什么时间呢?在2020—2022年,大约持续了三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疫情原因,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各个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粮食安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就连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这些长期严重供大于求,且面向全球出口粮食的国家。
直接的表现是全球范围内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等大宗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间接的影响是对农机需求量价齐升,行业进入了短暂的繁荣期,欧美国家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如美国农机需求在2021年增长12%,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是非常了不起的增长。
2020年—2022年可以说是需求前置期,也可以说是对未来需求的提前透支,其副作用是2023年之后全球范围内农机需求的低迷,因为“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
2、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导致粮价飙升后的回落
全球三个大国,两个“文斗”,一个参与“武斗”,另外还有各种代理人的战争、冲突,世界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全球进入了“乌卡时代”,不知道什么地方会出黑天鹅,也不知道黑天鹅会什么时候落下。
主要产粮国“惜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2023年国际大米价格上涨21%,这一趋势不仅带动了种粮的积极性,还刺激了农机需求。
但刺激会快速消退,随着冲突常态化和俄乌冲突延宕,尽管危险并没有解除,但是应激政策退出,人们也习以为常,于是全球粮食贸易趋于正常化,粮价逐渐回落,2023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等价格回落(如CBOT玉米期货价格较峰值下跌约30%),FAO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10%,农民收入预期下降,直接影响农业投资意愿,推迟大型农机更新,农机行业由繁荣转向萧条。
3、中国等新兴市场饱和,需求透支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全球农机行业的新引擎,这是因为中国农机化普及期出现了巨大而持续的需求,再加上补贴政策的助力,中国市场出现了4500亿/年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欧美国家大型高端农机和农机具行业,甚至在欧美市场无人问津的二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采棉机、青贮收获机在中国市场溢价出售。
但是疯狂的市场透支,带来的副作用是市场长期的低迷,另外不要忘记2022年国三升国四对动力农机市场的严重透支,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导致中国农机市场需求被严重透支,农机行业转而进入了低迷期,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在市场满血复活之前,全行业都要经历凛冬期。
4、贸易壁垒增加农机的购买成本
近期中美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政策,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2025年4月9日:美国正式执行对华104%关税(含原有税率叠加新增部分),重点打击电子、新能源等高附加值产业,中国同步宣布对美全部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和半导体产业,自4月10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以对等反制美方此前将关税提升至84%的单边行动。
这种关税水平对企业影响如何?例如,约翰迪尔拖拉机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农机销售价格因关税而显著提高。以150万元的约翰迪尔拖拉机为例,加征关税后,进口商要多承担168.75万元关税,这些关锐要全部或部分转嫁给最终购买者,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负担。
在此之前,美国已多次对中国进口产品提高关税,无论是明是暗;自2023年起,俄罗斯也对进口农机大幅增税,并设立多项门槛,加之结算难题;印度亦将拖拉机进口关税提升至30%;巴西则对欧美农机征收反倾销税。
这些举措导致市场碎片化,推高了企业出海成本,进而影响了用户的购买意愿,全球农机贸易进程因此受阻。
5、旧技术进入退出期,新技术尚未普及,行业缺乏增长引擎
传统化石燃料农机已经进入了技术红利透支期,以发动机和精密变速为主要引擎的旧技术红利进入消退期,传统农机市场不断地饱和,已经不能推进技术进步和需求升级。
同时,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红利尚未惠及农机行业。与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相比,农机行业的新技术推广速度明显滞后,新技术仍处于推广初期,电动拖拉机、农业机器人等仍处于样机和实验阶段。尽管许多人已洞察到新技术的潜力和巨大机遇,但新技术尚未成为推动行业技术革新的主导力量。这或许是黎明前的黑暗,企业不应坐以待毙,而应积极行动,加速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
综上所述,全球农机行业正处于萧条期,原因复杂且多面。繁荣后的需求透支、国际局势影响下的粮价波动、新兴市场需求的饱和、贸易壁垒的增加以及新旧技术交替的阵痛,共同构成了当前行业的困境。然而,困境中亦蕴含转机,企业需积极应对,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全球农机行业终将走出萧条,迎来新的发展篇章。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