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农机企业深耕东盟市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外部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东盟各国政策稳定性不同,农业相关政策、贸易政策等可能频繁变动。比如补贴政策的变更、补贴金额的增减、补贴方式的调整等,都可能影响农机企业在当地的销售策略和盈利状况。部分激进的农机企业可能因不适应政策变化而遭受损失,就像国内一些因垫补、套补等政策变动而倒下的企业一样。
法律差异。东盟各国法律体系不同,农机企业可能面临违法违规经营风险。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对专利、商标等保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企业辛辛苦苦研发的产品可能遭遇侵权却难以有效维权。另外,交易对方违约时,不同国家的法律执行力度和解决机制也存在差异,给企业带来损失。
文化风险。文化差异。东盟包含多个国家,各地文化差异较大。农机企业派驻到当地的销售经理需要尊重驻地的地方文化,否则可能影响与当地客户的沟通和合作。例如在一些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企业的营销活动、产品设计等都需要考虑宗教文化因素,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企业文化融合困难。如果企业在当地进行并购等活动,尽职调查时要充分考虑两家企业文化的兼容性。不同的管理风格、价值观等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矛盾,影响运营效率。
技术风险。技术应用风险,在东盟市场,农机企业投入研发的新产品可能很快遭到竞争对手的逆向工程,技术优势难以保持。就像国内市场一些企业研发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被模仿,导致市场份额和利润受损。技术适配风险。东盟各国农业发展水平和种植结构不同,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企业需要研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机产品,如果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故障率高,将严重影响市场口碑。
市场风险。市场需求波动。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发展也不均衡,市场需求存在波动。例如当地经济形势不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农民购买农机的意愿和能力。另外,当地农业生产受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如干旱、洪涝等灾害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受损,进而影响农机市场需求。竞争激烈。随着东盟农业发展,可能吸引更多国内外农机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工程机械巨头等也可能涉足东盟农机市场,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大品牌依靠雄厚的实力与完善的预判机制,占据一定优势,而中小农机企业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内部挑战
战略挑战。市场定位困难。东盟市场复杂多样,企业需要准确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如果定位不准确,可能导致产品销售不畅,资源浪费。管理半径增大。深耕东盟市场意味着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大,管理半径增大。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企业架构,以适应跨国经营的需求。同时,管理者的心胸格局和学习能力也需要跟上,能够应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市场差异。
运营挑战。供应链管理难度大。跨国运营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等多个环节,供应链管理难度增大。例如,原材料价格波动、运输延误、当地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都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和交付周期。
人才短缺。在东盟市场运营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当地市场经验的人才,包括市场营销、技术支持、管理等方面。企业可能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影响业务的开展和拓展。
财务挑战。资金回笼困难。在东盟市场,企业可能面临资金结算时间长的问题。一些地方农民可能不能及时拿到补贴款,影响厂商及时回收资金。另外,企业在当地的销售可能需要给客户放账期,导致应收账款增大,资金周转困难。汇率风险。东盟各国货币汇率波动较大,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汇率风险。汇率变化可能导致企业结汇后的净收益减少,增加财务成本。
六、我农机企业深耕东盟市场的若干建议
1、抱团取暖,共同开拓东盟农机市场
东盟各国在农机市场的政策、文化、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单个农机企业进入东盟市场,需要独自承担市场调研、政策研究、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而企业抱团合作,可以共同分担这些成本,例如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共享调研成果,减少重复投入。像在东盟某些国家,政策复杂多变,单个企业可能难以准确把握,抱团后可以集中资源深入研究政策,降低因政策不熟悉带来的风险。
东盟农机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当地企业,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抱团取暖可以整合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共同研发适合东盟市场的农机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多个企业联合起来,可以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形成合力,提高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比如多个农机企业共同研发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形的农机,比单个企业研发更具优势。
不同的农机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和创新能力,通过抱团合作,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在开拓东盟农机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需求和特点,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例如针对东盟一些国家农业种植的特殊需求,企业联合研发新型的播种机、收割机等。
建议进入东盟的农机企业建立行业联盟,成立东盟农机行业联盟,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络。通过联盟共同规范市场行为,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协同创新。例如联盟可以组织企业共同参加东盟各国的农业展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开拓市场。企业之间可以整合生产资源、销售渠道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共同采购原材料和设备,降低采购成本;共享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效率;定期交流市场信息,了解东盟各国农机市场的需求变化、政策动态等。比如在物流方面,企业可以共同使用物流和仓储设施,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技术合作与研发。联合多个企业的科研力量,针对东盟市场的特点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例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地状况、种植习惯等,研发适合当地的农机产品。可以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开展本地化经营。抱团的企业可以共同在东盟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售后服务中心等,实现本地化经营。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及时提供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本地化经营也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关税等费用,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机企业加强与东盟各国当地企业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可以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利用当地企业的资源和渠道,更快地打开市场。如2018年“农机进口和出口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旨在团结各省部分优秀经销商和农机企业组成联盟,协同为农机产品的进口与出口寻找到更为适宜的合作。农机企业可以参考这种模式,组织类似的研讨会或合作活动,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拓东盟农机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与特点。分析不同国家需求差异。东盟国家众多,需求各有不同。如缅甸、老挝等国对小型农机需求大,包括手扶拖拉机、动力耕整机、割晒机、脱粒机、柴油机、低速汽车等;越南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拖拉机、柴油机、水泵、脱谷机、收割机、烘干机等。企业应深入调研不同国家需求,针对性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关注农业发展趋势。随着东盟国家农业的发展,对先进农机具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企业可以关注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等趋势,研发和推广相关的农机产品。
利用政策与合作平台。依托两国双园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成为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如福建的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广西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企业可利用园区的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抓住政策利好,关注中国和东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如贸易优惠政策、投资鼓励政策等。利用政策优势,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和成本。利用侨资侨力。中国侨资侨力优势明显,华商在推动中国企业深耕东盟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可以与当地华商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本、商业网络、语言文化等优势,拓展市场。如DJI大疆创新亮相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展示多款产品,吸引了不少东盟国家的来宾。农机企业也可以参加类似的展会和活动,展示产品,与潜在客户和商业伙伴交流合作。在东盟国家建立售后服务中心、维修站点等,及时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维修服务。同时,加强对当地员工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革新技术和产品,满足东盟市场对先进农机的需求。如DJI大疆创新的农业植保无人机,重塑整体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提升了作业效率。农机企业也应加强研发,推出更先进的产品。与东盟当地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农机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注重产品研发与创新
定制化与差异化。根据东盟不同国家的特殊情况,如地形、种植结构等,做一些差异化、个性化的定制。像浙江的农机企业针对南方丘陵山区地貌研发小农机,其手扶拖拉机适应性强、用途多样,深受海外客户青睐。因此,农机企业可对东盟国家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研发适合当地的农机产品,例如适合山地、丘陵作业的小型农机具,或是针对特定农作物种植和收割的专用机械。
智能化与数字化。随着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机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推出创新产品。如杭州的智能化水果分拣企业,其设备能每秒检测多个水果的外观、重量、糖度等数据,并进行精准分类。农机企业可借鉴此类经验,研发智能化程度高的农机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满足东盟市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需求。
3、加强市场拓展与营销
参加展会与对接活动。利用各种展会和供需对接活动,展示企业的农机产品,与东盟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洽谈。通过这些活动,企业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建立客户关系,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高品牌在东盟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口碑,增强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建立本地化销售团队。在东盟国家建立本地化的销售团队,招聘当地员工,了解当地市场和文化,能够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和合作,提高销售效率和效果。
4、提高服务与售后保障水平
完善配套服务。为了加速农机出海,应提供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服务,如技术培训、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等。确保客户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在东盟国家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及时响应客户的售后需求,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拓展。与当地企业合作。与东盟当地的农机经销商、农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他们的渠道和资源,快速打开当地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当地的市场经验和文化,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5、政策利用与风险应对
利用政策支持。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农机出口的政策,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应对贸易风险。了解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注意汇率波动、贸易壁垒等风险,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