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几家机制灵活的农机民营企业出现位势下降、竞争能力降低、市场份额持续缩减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深入探究背后原因,企业人才战略与市场策略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
回顾多年前,受单位指派,与一家知名农机企业开展市场趋势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一个显著问题浮出水面 —— 该企业内年龄超过 45 岁的大区经理普遍心态不稳。原因在于企业 “二代” 逐步掌权后,大批任用年轻人,致使达到门槛的不少大龄人员失去了发展平台。然而,从工作能力角度来看,45 - 55 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阶段。对于企业而言,优秀的营销人员在关键时期的作用甚至超过厂长。这些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对厂内资源、经销商资源及业务能力有着深刻认知,经过多年市场磨合,基本能够胜任区域营销工作。
当时,农机市场正处于复杂多变的时期,产业升级、需求减弱等多种因素交织叠加,不仅让工作多年的业务人员感到困惑,新从业者更是无所适从。若农机企业在人员调整时,忽视了经验丰富员工的价值,这种 “一刀切” 的用人方式,无疑是对自身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洞察背后出现的反常问题,更是让人感到不解。尤其是机制灵活的农机企业,更应该与员工形成互惠关系,摒弃非正常用人关系,并对有能力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包容。
通过对国内外农机企业营销体系的案例分析,发现没有任何一家成熟的农机企业对人员年龄进行不合理限制。民营农机企业发展到一定地步时,更需要规范式、制度化管理。基于此,交流会上附加提出了几点善意劝导。首先,企业应重视经销团队的年龄结构,避免 “一刀切” 式的人员调整,尤其是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等绩效指标持续领先的人才,更应予以保留和重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其次,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加快线上业务发展势在必行。线上渠道能够有效弥补线下业务的不足,拓宽销售范围,提升企业市场覆盖面。最后,营销策略的推进至关重要。农机营销多基于熟人关系,属于典型的好友营销模式,在买方市场背景下,一旦渠道不稳定或业绩不达标,极易引发连锁反应。企业必须精心制定并严格执行营销策略,维护好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形成发展合力。
尽管人言甚微,事实验证任何一家农机企业若是忽视员工的价值,不能为有能力的员工提供平台,后续肯定会遇到多种发展难题。
每一个企业有其独特的发展策略,但即便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尤其是接二代全面切换之际,若不能顺应市场规律,也难以与经销商、市场形成协同效应。农机企业想要扭转位势下降的局面,就必须重视人才结构优化,紧跟市场趋势调整业务模式,强化营销策略,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