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机行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领导们忙得不可开交,而员工却显得懒散、执行力低下。
1 领导忙员工摸鱼常存在
1.1 领导过度忙碌的表现
农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往往身兼数职,既要应对市场变化,又要协调生产、研发、销售等多个环节。他们的工作状态通常表现为:
会议缠身:每天参加多个会议,从战略讨论到执行细节,事无巨细都要参与。
亲力亲为:不放心下属,甚至亲自跑市场、调试机器、处理客户投诉。
加班文化:以“勤奋”为荣,认为领导必须比员工更辛苦,否则就是失职。
1.2 员工消极应对的表现
与领导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却是:
被动执行: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缺乏主动思考和优化意识。
推诿责任:遇到问题先甩锅,而不是积极解决。
低效摸鱼:表面忙碌,实则效率低下,甚至利用制度漏洞消极怠工。
1.3 这种现象的危害
这种“领导忙死,员工闲死”的局面,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管理成本高:领导精力被琐事占据,无暇思考长远战略。
团队能力退化:员工长期依赖领导决策,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创新停滞:上下脱节,新想法难以落地,企业逐渐丧失竞争力。
2 为什么领导勤奋反而员工懒惰?
2.1 缺乏管理技能:领导在“做事”,而非“管人”
许多农机企业的管理者是从技术或销售岗位提拔上来的,他们擅长解决具体问题,但缺乏系统的管理思维。具体表现如下:
(1)过度干预,削弱员工自主性
领导习惯直接指挥,员工只需按指令行事,久而久之失去主动性。
例如,某农机厂的生产主管每天亲自调整生产线排程,导致生产调度员形同虚设。
(2)不善于授权,团队成长受限
领导担心下属犯错,不愿放权,导致员工缺乏锻炼机会。
例如,某销售经理亲自对接所有大客户,业务员只负责简单跟单,能力无法提升。
(3)沟通方式简单粗 暴
领导只下达任务,不解释背景和意义,员工不理解工作价值,执行动力不足。
例如,技术部要求改进某款农机设计,但未说明市场反馈,工程师认为“改来改去没意义”。
2.2 没有管理工具:靠人治,而非制度
许多农机企业管理粗放,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1)目标管理缺失
没有清晰的KPI体系,员工不清楚努力方向,容易敷衍了事。
例如,某企业年初定下“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但未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年底发现毫无进展。
(2)流程冗长低效
审批链条过长,简单决策也要层层上报,消耗员工积极性。
例如,采购一台新设备需要8个领导签字,导致生产部门错过最佳采购时机。
(3)激励机制僵化
薪酬和晋升论资排辈,干得好不如熬得久,优秀员工失去动力。
例如,某企业技术骨干因薪资涨幅低于行业水平而离职,管理层却认为“年轻人不够忠诚”。
2.3 人才结构不匹配:团队能力与业务需求脱节
随着农机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人才短板日益凸显:
(1)技术人才断层
传统机械制造人才过剩,但懂物联网、智能控制的工程师严重不足。
例如,某企业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却无人能操作维护,只能高薪外聘专家。
(2)管理层能力滞后
中层管理者多由老员工晋升,缺乏现代管理知识,难以承接战略。
例如,某公司推行精益生产,但车间主任仍用“人盯人”的老办法,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3)招聘标准错位
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却仍以“听话”“能加班”为主要录用标准。
例如,某HR拒绝一位有跨界经验的应聘者,理由是“想法太多,不好管理”。
3 如何打破“领导忙、员工闲”的困局?
3.1 提升领导的管理技能:从“做事”到“管人”
(1)学会合理授权
明确各级职责,让下属在权限内自主决策。
例如,生产部门可自主调整排产计划,只需每周向领导汇报关键指标。
(2)培养教练型领导力
通过提问引导员工思考,而非直接给答案。
例如,当员工请示“客户投诉怎么办”时,领导可反问:“你觉得哪些方案最有效?”
(3)建立高效沟通机制
定期召开目标对齐会,确保全员理解战略方向。
例如,每月举办“战略解码会”,用可视化工具展示公司目标与个人工作的关联。
3.2 引入科学管理工具:用制度代替人治
(1)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推行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至个人。
例如,公司级目标“市占率提升5%”可拆解为销售部“新增20家经销商”、研发部“完成3款产品迭代”。
(2)优化业务流程
通过数字化工具(如ERP、MES系统)减少人为审批环节。
例如,采购申请可设定自动审批规则,小额采购由系统直接通过。
(3)改革激励机制
推行“绩效薪酬+股权激励+荣誉体系”的组合激励模式。
例如,设立“创新贡献奖”,对技术改进成果给予利润分成。
3.3 调整人才结构:让团队与战略匹配
(1)加强员工培训
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设智能农机、数字化管理等课程。
例如,选派骨干参加“工业4.0”专题研修班,回来后担任内部讲师。
2)优化招聘策略
重点考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而非仅看经验。
例如,在面试中设置“故障排查模拟题”,观察候选人分析问题的逻辑性。
(3)引入跨界人才
从互联网、汽车等行业招募人才,注入新思维。
例如,某企业高薪聘请新能源车企的电池专家,成功开发电动拖拉机。
4 结语
农机行业的“领导越勤奋,员工越懒惰”现象,本质是管理体系的失效。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领导角色转变——从“救火队员”变为“团队教练”;
管理方式转变——从“人治”走向“制度治理”;
人才结构转变——从“经验型”团队升级为“学习型”组织。
未来的农机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技术的比拼,更是管理能力的较量。唯有让团队上下同频共振,企业才能在变革浪潮中把握先机。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